李友脸红脖子粗,身手一指对面的赈灾组:“他娘的,说是赈灾调查,这可倒好。按照他们的标准,重建房屋补贴标准必须是倒塌才行。”

一听这个,李宪有点儿迷糊。

没错的啊,之前的那场大雹灾可是不小,最大的拳头大,平平常常的鸡蛋黄大小的雹子下了五六分钟,林场里不少的砖房房顶被压塌,而一些泥草房,干脆直接承受不住雹子的重量,歪歪斜斜的塌了下去。

也就是因为这样,局里才申请的受灾补助。要是不压塌能住人,那还费这劲头干嘛?老百姓也不喜欢麻烦,自己修补修补不就完了?

想到这儿,李宪指了指众人身边的一个已经倒了三面的土房,“这不就塌了么?难道还有什么说法不成?”

听他这么说,李友再次忍不住跳了脚:“我的儿,按照人家的标准,你这房子只要有一面墙还没倒,只有房檐没着地,那可就不算塌!”

听到这个说法,李宪觉得新鲜。

赈灾这个事儿他不是没见过,他小时候在邦业住那会儿,有一年的雪特别大,当时邦业周围挺多的农村平方都遭了殃。

县里来赈灾的时候,他们学校正在组织学生和老师清雪。当时是见过赈灾工作进行的;一般来说,地区能被政府评为受灾,那就不是小事儿,所以赈灾工作都会按照相对一个宽松的标准去执行。记得当时一家房盖因为大雪关系压的有点儿变形,都被评为了危房,进行全面修缮。

那一会雪灾过后,邦业郊区的平方和茅草房基本都变成了新房。

难不成,是现在的赈灾标准和后来还不一样?

李宪想了想,对那几个工作人员微微点头一笑,“同志,您看,林场里边儿情况确实挺不好的,要不然,你们通融通融?”

“你什么人?”见李宪说话,赈灾组为首的一人皱了皱眉头,问到。

“啊、这是我爹。”李宪忙指了指李友,笑道。

“哎呦,那你这是场长家的少爷啊。”那人嗤笑一声,撇了眼李友,“本来呢,通融倒不是不能通融,可是你爹这个场长当的不咋地啊,人都不会做,我们咋通融?”

一听这话,李宪就知道里面有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