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的歪门邪道见的多了,事务所的办事员话都少得很。颇有不该问不问,不该看不看的,你给钱我办事儿,让我干啥就干啥的职业操守。

在得知李宪目前的公司业务还没有定下之后,二人便与李宪约定了出差的时间段,然后留下各自联系方式后告辞离去。

和二人见过面之后,李宪本来想着严时琳办理护照手续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打算让徐茂和在香江留一段时间盯着这个小骗子。但是没成想,严时琳之前随阿公做过水客办过护照。

这就简单的多了。

随着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华对外的政策已经大大放宽。虽然中华人走出国门是一个麻烦事,但是国外人,特别是已经确定了于97年回归的香江居民前往大陆,变得越来越容易。

在宾馆之内,对严时琳紧急突击,让她学着想个有钱人的家眷之后,李宪便带着她来到了出入境管理署,这个……不单单的是办理出国手续的地方!

……

位于九龙的出入境管理署,在93年的时节就已经被大陆人“占领”了。

虽然行署大楼上还挂着大英帝国的国旗,但是门外一排的亭子之前,却整整齐齐的挂着写着“中华某某地”,上面还附着当地特色,诸如“浦市政府欢迎侨胞前来考察投资!”,“中华经济之心脏,深市期待港胞洽谈合作!”,“资源大省,山溪诚邀香江同胞投资!”之类的标牌。

可别小看这些亭子,那里面坐着的,极有可能是某地的三四,甚至是二把手领导。

再不济,也是一个兼着招商引资办职位的处级干部。

这种情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都说不清楚。但是不可否认的两点是,自打80年代改革开放,中华渐渐放宽了外资进入的限制政策,而市场的空白和极为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大批的外资涌入中华。

而这些境外资本,在中华各个地方上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做起一个个看似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项目,也成了地方领导眼中可以迅速拉动地方经济和gd增速的香饽饽。

李宪曾经在一家80年代怀旧烧烤吃饭的时候看到过一张墙面上贴的老报纸,上面内容,就是某地方政府对内部的招商引资指示报告。

报告里的口号颇有意趣;“招商不是请客吃饭,引资不是绣花文章。要走出去,拉进来。宁可招错,不可放过。要切实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根据那篇文章的阐述,该地区将招商引资定为了县工作重点,由县长主抓,组织部部长亲自担任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各单位一把手全都是招商引资主要责任人,并明令拿出“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去落实招商工作。

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一套指标,硬性规定招商成果成为政务考核的第一标准。比如处级干部300万,正科级200万,副科级100万,股级干部80万,办事员5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