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页

匠心[校对版] 沙包 928 字 2022-11-07

他们稍微研究了一下,就发现了这个所谓“全分法”其中的奥妙。

孙博然当时也是其中一员。

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一轮会议之后,这些老工匠们都惊了。

他们紧盯着桌上的纸,半晌后才有人感叹:“如果不是朱大人从无虚言,谁敢相信这是个十三岁少年的手笔?”

“是啊,积年老匠也未必有如此精细。”另外有人应声。

“长江后浪推前浪……自惭形秽啊!”

他们的感叹听上去有点夸张,但并非所出无因。

类似全分法这样的批量制造方法,以前并不是没有出现过。

如何提高效率与产能,是很多工匠、尤其是工部这些人一直在研究的一件事情。

就艺术审美来说,个人的精工细作更能展现出个性与灵气;但放在实用的角度来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是必然的要求。

他们想了很多种办法,类似全分法的也不是没有。但相比起眼前这份,就不免有点幼稚肤浅了。

类似这样的施工方法,思路其实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其中细节。

这么多人,要怎么组织起来不出错,中间出现问题怎么解决,要怎么管理,怎么与其他环节进行协调……每一项都很讲究。

就拿时间这一项来说,安排得太紧容错率会太低,安排得太松会造成懈怠,这都是很有讲究的。

人不是机器,是非常复杂的生物,要想把大量的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像机器一样运行,要考虑的内容是很多很多的。

朱甘棠呈上来的这本全分法,考虑得实在太周全太细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