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和科幻之争”——《外星人》也有一些科幻元素。
“类型片大战。”
等等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不断地钻进大家的眼睛,也不断地哄抬着春节档的气氛——一个成功的春节档,一定是各方面都在发力,媒体、电影、院线、娱乐圈、广告、资本……所有能够投入其中的资源,都将毫不可惜地去追逐那个百亿级的大蛋糕。
学界也毫不例外。
一向对小鲜肉演员分外严苛的师大传播学教授张兰艳,在一众发声的学者、专家、教授里头,可说战斗力惊人。因为她非常强悍地直接杀向了春节档最有舆论爆点的标的——季铭。
“宁可让国产科幻片再等等,也不能让季铭在商业片上获得成功!”
看这个标题,就知道老巫婆是来找骂的。
当然,一个高级的标题党,可以让眼球都转过来的同时,还能叽歪出一套歪理来,让你不能说她是标题党——从文章来看,她确实阐述了为啥宁可《流浪地球》失败,也不能让季铭成功的理由。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需要格外强调两点:
第一点:我对季铭并没有任何意见,甚至我认同他是一个难得优秀的青年演员。因此这篇文章尽管以他为切入,但完全没有针对他的意图。如果有可能让他产生困扰,我愿意先行致歉。
第二点:如果你要跟我提及《遇仙降》,我愿意在前面回应你,如果流量演员愿意投入精力去创作有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无论它能取得多高的票房成绩,我都愿意为之鼓与呼。本文完全是讨论商业电影领域的问题。
顶级流量演员季铭,携带着史上最有卖相的国产科幻大片进攻春节档期,从当前的声势来看,纵然不是数一数二,但也颇受看好。我不由心生担忧,假如这部片子果然成功了,怎么办?它会带来国产科幻片的大繁荣?还是会让流量至上的癌症复发与中国电影市场的躯体里?”
文章回顾了从《孤岛惊魂》开始的粉丝电影,讨论了《小时代》系列的成功,以及社会上对于流量演员的态度转变历程,历数了相关部门为了抑制流量癌症采取的措施,某某演员一部电视剧拿一个多亿的片酬,然后引发了限薪令、宣传导向要求、行业自律声明……近年来流量主导的作品接连失败,显示市场已经重回理智。
“……如果在这个当口,让标志性的流量演员季铭主演的电影,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成功,此前所有各方凝聚合力行程的良性态势都将功亏一篑——我们不能天真地以为资本会去认真区分季铭和其他流量演员的异同,因为从外象来看,流量意味着热度,热度意味着票房,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链条——而事实上,季铭是不是跟其他流量演员有根本的不同呢?如果他也是人设+营销的一个产品呢?”
最后她强烈地得出一个结论,大致上就是“为了大局,不应考虑一部电影一个演员的得失”,“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大家应该一举功成,彻底形成全行业的健康态势”,“健康生态的建立最终对季铭,对流量演员,也是利大于弊,本人也好,粉丝也好,不应该对此产生抵触,应该要有长远眼光。”
这篇文章发于《新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