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如果再联系现在朝堂上的情况,那位读卷官不由得沉默了一下。
再度认真的看了起来,反复阅读了几遍之后,读卷官沉默了下来。
这份策略虽然跳脱,但说的也挺有道理。
他也是有闺女的呀,他难道不怕自家闺女所遇非人?怎么可能呀?再加上孟家出的蠢事儿,读卷官眼底不由得闪过一丝厌恶。
读卷官在反复斟酌之后,一脸认真的画,上了第一个圈。
其实古代女性的地位真没想象中那么低,尤其是在宋明之前,唐朝公主是出了名的嚣张,养面首的比比皆是,上官婉儿也是首位女相,大殷朝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也是因为之前的几位皇后太后都是出了名的贤惠,不爱掺和政权,再加上一些大男子主义读书人煽风点火,女性的地位就慢慢的越来越低,直到现在。
易卓在策论之中提到了古代有名的才女,这位读卷官也是书香门第出身,难免想到了自家闺女,所以画圈就不让人意外了。
第一位读卷官放下了那份试卷。
没多久,第二位读卷官拿起了那份试卷。
几乎是重复了第一位读卷官的心态和动作。
先是微微一愣,然后是轻微的不满。
这可是殿试,就这么放肆的吗?
然后认真看,呃……好像有点意思。
之后便是沉默。
相比起第一位读卷官,这一位其实更有脑子,也更能看出来这份策论在说什么。
第二位读卷官和孟家有些关系,他能够看得出来,这份策论虽然扯了一堆有的没的,实际上说到的还是永宁长公主的事儿。
长长的沉默之后,他同样一脸复杂的画上了一个圈。
毕竟,孟伟现在已经死了,孟家大房似乎也陷入了麻烦之中。
而永宁长公主的亲哥哥可是皇上,他能怎么办?
只能选择牺牲了孟家大房了。
之后的几位读卷官,基本上也都看出了这份策论的背后之意。
因为各种原因,都纷纷选择了画这个圈儿。
只有最后一位读卷官,看着这份策论,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这份策论在明面上,写的也是极好的。
甭管是虚晃一枪的继承权问题,还是婚姻问题,都说的很有道理。
当然更有道理的是,写策论的这位贡生他站位站的很准。
只要将这份策论送到御前,几乎妥妥的进一甲。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位读卷官总觉得怪怪的,总感觉这份策略好像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他左思右想也看不出问题,只能最后也画上了一个圈儿。
心里琢磨着,等名次出了,他一定要去看看这份策论是谁写的,这实在是太好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