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是亲眼瞧见他和冯姨娘躺在床上啊……要不是后头又生了老六,他抱着老六过来跟我说这就是他最后一个孩子,他再不可能有任何庶子,也不会再去姨娘屋子里,还说咱们两个都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为了孩子好好过,我怎会原谅他。”
原来老国公爷后头还抱着六爷去找过太夫人。
李妈妈这才对当年两人突然释怀的事情恍然大悟,就道:“难怪您这么些年一直宠爱六爷,我还以为真因为六爷是幼子,从小又体弱多病,加上老国公为了六爷重新……”后面的话就没好意思说下去。
太夫人目中带着些怀念,缓缓笑道:“当时我都有多少个儿子了,哪里还需要再生一个儿子来争宠。老六是我和他给对方的台阶下,我当年,最疼的其实就是老五,总觉得老爷为了回避我,回避心里那份歉疚也不怎么照管他,不像他几个哥哥,都是我和老爷手把手一起带大的,就特意偏宠他,没想到养出个废物来。寄予厚望的孩子生了那副模样,后来我心也冷了,就把这份期望转到了身子孱弱的老六身上,谁知道还是……”
就带着些苦涩偏头去看李妈妈,“你说我是不是真不能宠孩子,不管怎么小心翼翼,我只要宠爱哪一个,就会养出一个废物来。你瞧瞧老六如今的样子,比老五只怕也不遑多让了。”
太夫人一辈子,闺阁时候没受过什么委屈,出嫁之后真正艰难的日子也不过就是那两三年。一直到后头前头生的大儿子二儿子相继去世,老国公也死了,才算是真正的波折。
可到后来,有了李建安出头,就开始享清福,细算起来,其实比京城任何一家夫人都要过的开心许多。
不过就是在两个小儿子的事情上,操碎了心。
第一百四十七章 消息
李妈妈也知道太夫人的担忧,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都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就忙宽慰她,“您放心,总会好的。吃一堑长一智!现下多闯些不大不小的祸,将来就知道好歹了。”
“你这话说那些半大不小的少年郎还行,老五老六都多大的人了,一个儿子都几岁,一个马上就要成家,还吃一堑长一智……”太夫人很不以为然,不过还是抱着些希望,“但愿你说的话能做准吧,我也不知道还能照看他们几年。也怪我当初没给老五挑个好媳妇,本以为老五在外面胡来,就要找个手紧的,谁知道人倒是手紧了,偏偏不是指着自己挣钱,而是总想从别人手里占便宜。要不是我时时刻刻敲打着,还不定闹出什么祸事来。”
抱怨完了,太夫人就吩咐李妈妈,“你待会就赶紧去给外院王管事说一声,告诉他梅香院一定要把好了,这几天不管是谁要见三夫人,在外院就把人推掉!”
李妈妈也知道太夫人如今全副心神都放在梅香院,寄予了无限厚望。就连宫里的皇后都指望着娘家能够平平安安出两位哥儿一位姐儿,沾个福气名头,许多事情有了名声,也就好打算了。
所以这三个孩子实在事关重大,不能出一点差错。
李妈妈就忙道:“您放心。”
这么多年,太夫人也知道李妈妈的为人,就没再多问,闭上眼睛补眠。
太夫人歇下,李妈妈就出去把负责采买的婆子叫来,亲自查看买回来的东西。
最重要的就是那些吃食。
太夫人不放心纯歌进口的东西,补药要从她库房里现拿,就算是每日买回来的瓜果蔬菜,也一定要李妈妈检验过新不新鲜,是不是当日送来的,有没有被人动手脚之后,才会让李妈妈在这边选一个大丫鬟,陪着采买的人一路送到梅香院那里交给童妈妈。还要嘱咐童妈妈每日在做菜之前再检验一遍。
日日如此,从不间断。
采买的管事婆子战战兢兢站在那儿,看着李妈妈从一筐一筐嫩绿的果蔬中挑出那些稍微有点干意的,又把肥瘦不均的上等精肉也挑拣出来。心里就腹诽了几句,还互相使眼色。
李妈妈装作没看见这些婆子的小动作,只是凭着多年经验在那里查看。
院子里安安静静,几乎是落针可闻。
外头王管事穿着一件鸦青色长袍进来,额头上带着汗珠,满脸焦急。
李家除了外院的李总管之外,就属王管事是最有权柄的人了,也是李建安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从李建安身边小厮做起,慢慢爬到这个位置。虽说碍于年纪,还一直担着管事的名头,干的却是总管的伙计,管着家里上上下下三十多个管事。
这样的人,即便是四夫人五夫人也要给几分脸面,还从没有露出这种慌慌张张的神情。
李妈妈一看见,心里沉了下去.站起身,睃了一眼欲言又止的王管事,走到一边,避开了众人好奇的神色。
王管事也跟着走过去,没有耽搁,压低嗓子道:“赵家出事了!”
能算得上跟李家有关系,又能让王管事这样的赵家,满京城也只有一个。
李妈妈很冷静的问道:“赵家三奶奶出什么事了?还是赵家那位三少爷又弄出了幺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