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实却是,青年时写下《悯农》的李绅,在如愿步入官场,甚至步步高升,直至宰相之位后,已经完全变成了他笔下最应被痛骂的那种人。
视旧友为牛马、视百姓为秕糠、为官不仁、草菅人命、极尽豪奢、极尽酷暴,以致令另一位诗人写下“司空见惯”的由来那句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以致死后因“酷吏”之名,而被“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若将那两首诗和这人事迹分开看,定会以为是同名同姓的巧合。
可就是这样一个酷吏典范,却又的的确确,是曾经写下《悯农》二首的李绅。
言行不一,在此人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所以,哪怕诗的确是好诗,哪怕将他的诗教给孩子们诵读,但当有孩子问起写下这首诗的是什么人时,睢鹭却下意识地,将这个问题放在最后作答。
然而乐安却不容他回避。
“假如没有冬梅姑姑打断,你准备怎么回答那个孩子的问题?”她这样问道。
*
怎么回答?
这实在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管是由那个孩子提出,还是此刻由乐安提出。
对于孩子,太过真实的答案会粉碎孩子们天真的认知,更会粉碎他们初初建立起的,对美好、对道义的向往与追求。
而对于乐安——
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睢鹭看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