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奇招迭出【2/2】

说到这里,张牧忽然若有所思的停了下来。

片刻之后,便见他眼神忽然一亮的急声道:

“等等……咱们完全不用急着和张卫平掰扯清楚。”

杨光闻言顿时一脸疑惑,毕竟张卫平的言论虽然有些扯淡,但是如果任由其发酵的话,对《调音师》的票房还是有影响的。

张牧却笑得很开心道:

“既然这回张大喇叭主动拉我们上车了,那么什么时候下车可就由不得他了。”

说罢迎着杨光那疑惑的眼神,张牧当即便将脑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其实计划很简单,就是借着这个机会单方面与《十面埋伏》绑定宣传。

简而言之就两字——碰瓷!

毕竟无论是电影热度还是媒体资源,《调音师》都无法和《十面埋伏》相比。

所以按照常规的办法和张卫平打口水仗,对牧野影视来说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

在听完张牧的计划之后,杨光不由意味深长的看了张牧一眼,然后什么都没说的便离去干活了。

倒是让张牧一头雾水,不知道他是几个意思,

不过张牧这办法也确实好用,当日杨光便主动接受了几家媒体的采访,对于有关张卫平的话题也毫不回避。

只是无论杨光前面怎么讽刺张卫平,等到最后总会将《调音师》与《十面埋伏》拿出来对比一番。

除此之外,杨光甚至推翻了自家原来的宣传文案,在新的宣传文案里总是有意无意的提起《十面埋伏》。

这样一来,虽然圈里人都知道《调音师》和《十面埋伏》这样大片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公众不知道呀!

同时牧野影视不断的让《调音师》和《十面埋伏》一起出现在大众面前,不停地加深这個印象了。

那么只要重复的次数够多,大众在心里便会下意识的将《调音师》当做是和《十面埋伏》一样的大片。

在心理学上,这种认知偏见现象叫作“真相错觉效应”,也有人称之为“戈培尔效应”。

根据听到某些事情的频率来判断事物真实性,是我们大脑的策略,也是大脑偷懒的一种方式。

毕竟人脑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信息,如果不懂得偷懒,岂不是爆炸了?

而这种方式,就会形成这样的真相错觉效应。

其本意是指:重复出现让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会让我们信以为真。

如我们平常生活中听到的什么:

“人脑只有10被开发”

“鱼的记忆只有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