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入城

金陵城里的将领有很多,包括号称最擅守城的耿炳文也还在家里养老,但燕军兵临城下,这些武将朱允炆却是不敢用了。

自打燕军开始南下,武将望风而降的现象实在太过普遍,扬州这种要命地方甚至都没人愿意守,除了一个盛庸,基本没看到谁真的站出来尽心竭力地对抗燕王,朱允炆实在不敢将身家性命赌在这些被他抛弃的武将身上,所以在决定守城之后,被他派去防守外城十三城门的,多是文官。

但文官多半是不知兵的,铁铉那样的人才终究还是少,大部分文官读书做官一流,但让他们去打仗,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景象能吓得他们没法动弹,无奈之下朱允炆只得让勋戚和皇室也去和那些文官搭档,防守城门。

勋戚嘛,大明开国军功封爵,这些勋戚都是将门之后,比如魏国公徐辉祖,就被派去总领守城大局,亲临城墙,而曹国公李景隆虽然之前打了败仗,但眼下实在是无人可用,干脆也被派去守金川门,而相比之下皇室藩王被派来守城就尤其有些搞笑了,朱允炆是不是忘了今日这一切都是削藩削出来的?

被派到金川门的是谷王朱穗,这人是个老实人,当初朱棣在北平起兵,他的封地是宣府,可他一没有选择和朱棣一起造反,二没有带兵去镇压朱棣,反而带着全家老小绕道海路跑来金陵当了阶下囚,实在让人感叹。

早早赶到金川门的李景隆观察了好一阵守城情形,见士卒个个面有忧色惶恐不安,不由心生快意,而被派来一同防守城门的文官还在那指手画脚,什么这排拒马摆得太前,那支箭兵靠得太后,一看就是全然不懂战阵厮杀的,李景隆放心下来,暗道只要解决了这文官还有那谷王朱穗,这开门大事就算是稳了。

可他不知道随后赶到的谷王朱穗想法其实也和他差不多,自从前日跑去议和,见过了朱棣,朱穗知道四皇兄对自己从宣府逃回金陵的举动并无芥蒂的时候,那心头的天平就不可避免地往朱棣那边倾斜了,要知道他当初逃难来金陵只是觉得朱棣没有可能成功而已,谁知朱棣居然真的打到了金陵城下,此时难道还要逆大势去保那个要削藩的皇帝侄儿?没这样的道理。

金陵城有内城外城,如今勋戚宗室和文官守的是外城,毕竟外城一破,内城几乎不可能坚守下去,而外城也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难民数量实在太多,多得比济南还要夸张。

借着议和的这几天,练子宁的提议得到了推行,周遭府县的百姓都被迁进了金陵城,能带走一切都要带进城,照理说对于这些难民,官府应该划地安置、供应粮食、组织纠察,就像当初在济南铁铉做的一样,一来防止过多的难民把城池弄得混乱不堪,二来必要时他们也可以成为上城墙守城的助力,可现在的金陵...根本没人管这些。

仅仅只是围城,各种行政设施好像就已经瘫痪了,皇帝在忙着和大臣商量守城,基层官员和小吏们就窝在家里看情况,等着天下易主的那一刻,而大部分高级官员们则是众生百态,有的在家里聚集好友,议论着城守下来该如何,城守不下来又该如何,都是在忧心着自己的前程,说白了就是一旦城破,该怎么投降以得到新主的青睐,而有些受过建文帝赏识,比较死脑筋的,已经在暗自垂泪考虑着城破之后以身殉国的,整个金陵都是一片乱象,气氛古怪至极,燕王还没进城,所有人却都在考虑着燕王进城后的事情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金川门三个守门的文官、勋戚、藩王,各怀心思,好一顿忙碌,等到过了正午,平地里一声炮响,高大城墙外响起了连绵的喊杀声,几人就知道燕军攻城已经开始了。

金陵不比济南,城墙实在太高太厚,所以燕军攻城并没有像以往一样以先登城墙开辟阵地为重,反而是集中了攻城器械攻打城门,城上箭雨落下,对第一波冲到城门前的燕军造成杀伤,随即各处城门就响起了激烈的撞门声,金川门作为南门,自然也是受攻击较为激烈的地方,那之前还侃侃而谈气度非凡的文官一见城外燕军的擂木石破天惊般撞上城门,连带着整个城墙仿佛都抖了起来,不由骇得面无人色呆滞原地,而谷王朱穗则是袖着两只手看戏,眼看守城士卒通过城门上的小洞射箭,却被燕军扔进来的手雷炸得人仰马翻,他双眼一亮知道时机到了,便准备喝令几个亲卫控制李景隆夺取城门。

谁知道话还没出口,那边的李景隆一个箭步冲到那文官身边,干脆利落地抹了他的脖子,然后喝令手下逼退其他士卒,开城门迎燕军入城,行云流水的一套操作之后,他提着长剑奔着朱穗就来了,当然,要像弄死那文官一样弄死朱穗,他是万万不敢的,只需要控制住朱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