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巧克力(一)

第一批可可种子似乎是由传教士带到西班牙的。

可能是方济会的神父奥尔梅多,或者更有可能是科特斯探险队中的西多会教父杰罗尼莫·阿奎莱拉。

返回欧洲后,阿奎莱拉优先送了一点宝贝种子给阿拉贡的彼德拉修道院的唐·安东尼奥·德·阿尔瓦罗。

1524年,这座修道院实际上成为欧洲第一个制作热巧克力的地方。

僧侣们突然间成为这种饮料的热情拥趸,争相传授着配方。

在修道院回廊上方的小小“密室”里,流淌着滋润、暖人的喜悦。

于是,这种暗黑而诱人的新美味在教堂间流转,在贵族家分享,在宫廷中饮用。

起初,人们把它看作一种药物,但后来,随着味道、刺激性及所谓的治疗功效深入人心,它受到了众人的痴迷追捧。

温暖、芳香、甜蜜的巧克力的“野生”背景早已被人们遗忘。

多亏了西班牙人,巧克力开始征服这块古老的大陆。

从佛兰德斯到法兰西王室婚礼,女人们爱它如痴如狂。

专门饮用巧克力的餐具也应运而生,从带有搅拌孔的巧克力壶到各种形状的杯子,不一而足,有些杯子还带有金属把手的杯托以防被碰倒。

为纪念发明者、秘鲁总督、第一个曼塞拉侯爵唐·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莱瓦,这套餐具被命名为“曼塞琳娜”。

后来到了18世纪,人们又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来避免弄污女士名贵衣服的饮具——防碰杯。

这种杯子又长又细,顶部微微展开,边沿固定在盘子上。

荷兰人促使在西班牙教会地区以外的人们养成了喝热巧克力的习惯

多年来,做上一手好巧克力始终是“西班牙的秘密”,不过,这种垄断地位很快就被打破。

第一个在意大利美第奇宫廷里取得成功的是旅行家弗朗西斯科·德安东尼·卡莱蒂。

1600年,他到访圣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在那里见识了可可种植园。

1606年返回佛罗伦萨后,他以手稿的形式向托斯卡纳大公费迪南多·德·美第奇呈上了自己的科学报告。

然而,他的这项研究百年之后才得以发表,不过,科学家弗朗西斯科·雷迪医生在其《托斯卡纳酒神》一书中提及了这项研究,引起了大公科西莫三世的兴趣。

在巴洛克时期,佛罗伦萨特产的茉莉巧克力尤其受到人们的欢迎。

158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18岁公主凯瑟琳·米歇尔和萨伏依公爵卡洛·埃曼努埃莱一世喜结良缘,可可豆随之现身都灵。

尽管没有文献佐证,但新娘带来的“西班牙嫁妆”中可能就包括“印第安汤”——这是当时人们对热巧克力的称呼。

几年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诸神之食”促进了社交服装和传统的变化。

尽管价格低廉、容易制作的咖啡正在征服新兴中产阶级,但巧克力却登堂入室,在追求性感妩媚的绅士淑女的客厅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由于两位年轻王室成员——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女儿奥地利的安娜公主和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三——喜结连理,法国旋即被巧克力征服。

红衣主教黎塞留和1659年与路易十四成婚的玛丽娅·特蕾莎,先后把巧克力引进凡尔赛宫。

是年,制售“成分尚未确定的巧克力”的“许可证”颁发给了巧克力大师大卫·夏洛。

玛丽娅·特蕾莎自己说:

“巧克力与国王是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