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页

拖拖拉拉慢慢教,直到宋圆萦到十岁时,听苏爹、苏二叔,以及当捕快的舅舅沈敬亭一次聊天,宋圆萦才从三人的谈话内容中警觉这似乎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个‘民国’。

从那以后,才终于没再动不动就抽哒哒。

不过苏二叔和小舅舅依旧喜欢称呼她‘苏小包’或者‘苏小草’,虽然每次都会被苏爹骂。

摒弃了那些因为历史滋生的情绪后,再看这个年代,就真如曾经无意在书中瞄见的形容——黄金年代。

它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动荡的时代。

街道两边依旧有不少遗留下来的古色古香,碧瓦朱檐、层峦耸翠。韵味十足。

但越是往繁华地段行径,路边两旁的建筑就逐渐变成了充满西方古典主义的灰色洋楼。马车和汽车同时出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中途还有有轨电车摇着铃铛缓缓驶过,穿着长衫戴着帽子的人连忙把铜钱递给路边报童,抓起才买的报纸微撩着衣袍,另一只手按在帽上急忙去追,动作熟练的跳上电车。

不过上车时脚上擦得程亮的皮鞋不小心踩到了衣袍袍角,要不是眼明手快的抓住了旁边栏杆,估计就得摔个人仰马翻了。

但即便这样也被街边相约一起逛街的女子看见,穿着显得身材特别姣好的长旗袍,大波浪卷、黑色小高跟鞋,再加上手肘上挂着的小巧玲珑女包。相互看了彼此同伴一眼后,哈哈大笑。

没有学‘旧时代’的贤淑女子微用手遮掩嘴角,并微微偏头的笑。而是大胆、张扬、明快的。

两人一面笑着,一面相互挽着对方步伐轻快的朝街边咖啡厅走去。

站在咖啡厅门内的门童见了,在两人走近前就先一步拉开了店门,微微鞠躬,恭敬谦卑。

恰好一辆马车在咖啡厅旁边的位置停下,在旧时打扮的丫鬟将矮凳放好后,马车内的小姐,才缓缓下车。文静雅致,像从古画里走出来的端庄仕女。她抬头看了看面前北平城最大的裁缝店后,这才由丫鬟扶着缓缓上前。

裁缝店的掌柜迎出来,笑着作揖,并扭头冲店内高喊‘二楼雅间伺候’。

宋圆萦双手上下叠放在黄包车的把手边缘,头枕在上面看着眼前这充满了时代感的一幕。即便已经不是初见,但每每都会忍不住生出惊异和某种带着探寻意味的好奇来。

穿过最热闹繁华的北平市中心,距离苏家所在的城南巷子胡同越近,周围就越显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