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反间计

多尔衮连忙点头,道:「奴才马上就下去准备,安排议和早日进行,至于这些谣言,奴才以为不妨可以从现在就开始,时间越久明国皇帝的怀疑也就会越深,只要逼得他们父子相杀,无论什么结果对我大清而言都是好事。」

的确,若是崇祯杀了贤明的太子林敬,一方面可以帮助清廷去一大患,另一方面也让天下人对崇祯更加唾弃,人心尽丧。

倘若林敬能够反杀崇祯,那样一来他就会沦为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逆贼,天下人当共击之

无论如何,这是光明正大的阴谋,不怕林敬不会就范。

说到底,皇太极即便是到了快要死掉的阶段,可是他的智慧依然让他在混乱的局势当中找到了一丝线索,而这一点也正是朱慈粮长期以往所无法解决的隐患。

得了命令之后,多尔衮便立刻连同礼部承政朗球同唐金义和祖泽润展开议和商谈,对待唐金义时也多半拉拢,先让他们住了几日,由清国官员陪同着四处走走看看,接着又让礼部承政朗球参政阿哈尼堪、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刚林、学士罗硕同至馆驿,宴请明国议和使臣,态度相较一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当然,对于这其中的内幕,唐金义和祖泽润自然无从知晓,他们只感觉自己面前隔着一层厚厚的迷雾,也根本不清楚将来的命运该走向何处。

在三日后的大朝上,皇太极再一次将议和的问题抛出,而这一次大臣们的意见开始得到转变,他们不再抗拒议和,不过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和谈方式,即一群满、汉大臣,以从前降顺的汉人、现任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为首,认为应该拒绝明国的议和,而是继续派遣大军,逼迫明国皇帝求和。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其中这一个字的差别,这里面代表的是无穷无尽的利益,而这自然不能被明国使臣们所接受,双方眼看着就又要陷入僵局的时候,睿亲王多尔衮却站出来,来了一个态度上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议和还是求和,终究只是对付明国的手段,而非真正的目的。」

「倘若将来能够利用议和达成我大清强盛的目的,那么彼时随时随地可以撕毁这张废纸,天下人又敢多说什么?」

在这番强硬的表态面前,议和的事情终于得到顺利推行,不过同先前明国的那次议和一样,双方都只是初步达成了意愿。至于具体的条款,比如双方土地的划分以及换俘等问题,还需要等正式在辽东会谈的时候,才会决定下来。

唐金义见此次和谈进行得竟叹如此曲折,内心也是颇为感慨,不过他也不敢继续怠慢下去,带着初步达成的共识离开了盛京,前往关内。

而这一次祖泽润则同样跟在他的身边,只是他此时的身份又一次悄然发生变化,在清国那边则已经成为了埋在明廷内部的暗子

五月十五,顺义。

林敬脸色凝重地望着面前的侦骑,他已经得知多铎大军直接从马兰峪方向撤回了关内,不由得微微叹气——实际上他已经在蓟州方向做好了相关布置,倘若多铎一旦敢继续围攻蓟州,那么他不妨可以再来一次里应外合,击溃对方的三万骑兵。

只是多铎最终也没有中计,带着人选择撤回了关内,由此也可以得知一点,那就是这个豫亲王还是有些韬略,并非外表表现得那么简单。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随着多铎大军离开关内后,则说明目前蓟辽一线已经安全,则在蓟辽宣大防线后面的京城也可以松一口气,无需他继续带着人在顺义和营州防线上熬个日日夜夜布置在这一条线上的军队便可以直接移往马兰峪和点鱼关,恢复以往的防线,减少对关内的压力。

不过有一点却没有改变,那就是当大明原本防线恢复之

后,压力也随之接踵而来,从黄崖关,黄松峪,墙子岭,一直到古北口等连绵上千里的防线上都需要驻扎重兵,防止建虏从这些关隘再一次破关入塞。

在将手头上的兵力重新进行了布置以后,林敬麾下原本的十几万军队也都分驻各地关隘,对建虏进行严防死守。

当然,为了防止建虏来个回马枪,林敬严厉地命令驻守在各关隘的明军一定要严管戊火,倘若建虏再次急袭,便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求援信号,到时候作为后辈军的抗虏军便可以第一时间驰援。

为了能够践行,林敬在临行前的时候,还特别发出命令,倘若有任何玩忽职守导致防线出现疏漏,该防线上下负责人不听缘由,先斩后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