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两宋局(1)整体解剖

其实北宋被认为积贫积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积贫,一个是积弱。其中的积贫,其主要原因还是朝廷开支太大,冗员、冗兵、冗费极为严重,所以解决三冗才成了皇上和大臣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对西夏辽国的岁币只不过是对他们开战的一个理由,没有人当作是一个重大问题,其实和议也和这个息息相关,兵戈一动,哪怕是局部冲突,兵员费用的开支都会远远大于岁币的支出,故此,任何负责任的大臣都不能忽略议和这个策略必须予以认真考虑,而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又不是你敢打不怕死就能决定的。比如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态,如何与那些整天以侵掠为生的蛮兵对敌?只有岳飞占了上风,又被昏君奸臣扼杀。而积弱,说的是屡战屡败,这需要另说。

宋仁宗在历史上名声不错,原因就是任用了几位良臣,而那些昏君,无一例外,都是任用了奸臣,鱼虾同类相聚的特征非常明显。仁宗任用包拯,还有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庆历新政,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打下了根基。好坏效果暂且不说,承继关系需要明确。仁宗朝代的改革是一个先驱式的尝试,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具体借鉴的好坏,这不是被借鉴人的责任,欧阳修还有一事值得提及,就是公元1057年,他作为主考官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人才汇聚,进士科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吕惠卿、曾布、章惇等数十位臣僚,可惜大多都上了徽宗和蔡京的奸佞榜单,明月照沟渠。

公元1063年,宋仁宗病逝,由于他仅有的三个儿子早夭,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既其堂侄赵曙,就是宋英宗。宋英宗病体缠身,无所作为,只有两件事史上留痕,一是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而是将他的父亲称为皇考,本来应该是宋仁宗。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其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等人进行变法。同时重开边衅,直接攻占了吐蕃青唐地区,对准西夏,不过随后两次与西夏交战均告失败,直接导致王安石两度罢相,所有的变法措施也随着宋神宗的去世而被逐步废除。说起变法,英宗和王安石实为有宋一朝的最佳组合,别管从人品还是能力上都属上乘,没有成功,说明变法的复杂以及保守势力的根深蒂固,而这有何有宋一朝的国体和传统国策密不可分。

公元1085年,38岁的宋神宗去世,十岁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太皇太后高滔滔出来临朝称制。高太后本身就不支持变法,于是起用司马光等人将新法彻底废除,司马光这种全盘否定变法的态度,连同为守旧派大臣的苏轼都看不下去,仗义执言,因而被守旧派所贬。这不是苏轼的个人悲剧,而是宋朝国运的悲剧,因为苏轼映照了宋朝的政局,从此以后,新党旧党之争超越一切,席卷一切,皇上都要站队,一直到北宋灭亡,然后又在南宋偏安小朝廷继续泛滥,冲垮一切,直到与那些亡国之君臣一起沉没南海之涛。

高太后和守旧大臣的反攻倒算引起哲宗不满,他亲政以后重新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打压旧党,并恢复了部分王安石变法成果,可惜依然难以长久,哲宗只亲政六年便病逝了,时年仅25岁。皇帝短命,不同皇帝的立场不同,使得不稳的宋朝政局更加动荡不宁,那些国家精锐持重大臣不得不保命挣扎,要想做事,更是不得不和那些奸臣一样四处钻营,这都是国家的灾难,因为持重如同定海神针的国宝级大臣,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出现的,这也是那些志向宏远宋朝大臣的悲哀。

由于宋哲宗唯一的儿子夭折,向太后力排众议拥立端王赵佶为新皇帝,是为宋徽宗,这个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当皇帝的皇帝,把宋朝的统治带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笑话境地。宋徽宗表面上支持改革,但他重用的蔡京、童贯等“六贼”却打着改革的旗号肆意妄为,巧取豪夺,将利国利民的变法变成了为个人谋取利益的方法,弄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从而民怨沸腾,还犯下战略错误,连金灭辽。如此开门揖盗,后果是导致金兵攻破汴京,靖康之耻,将自己的女人和女儿全部献给金兵取悦他们欲图保命,成为古今中外最没有廉耻的皇帝,然而没有任何用处,如同猪羊比流放,死于五羊城。

南宋已经是偏安的宋朝余韵,只是必须提及的就是宋高宗赵构,继续了其父徽宗赵佶的基因,更加无耻。其父兄被掳他不思救回也就算了,他的母亲和妻子被金人当他竟然也安之若素。直到后来在蓄意杀死英雄岳飞的时候,才恬不知耻换回韦氏,妻子却死于敌虏的之下。这种羞辱,即使是寻常匹夫也不能忍,但是赵构就是能忍。只能说只有根本就没有羞耻之心之辈,才能忍这样的羞辱,比韩信的胯下之辱更甚一万倍,不知道那些口灿莲花的文人为何不去颂扬一番。

如果赵构仅仅如此,也还不至于如此招人愤恨,毕竟那是他的家事,尽管有关国体,可是他当缩头乌龟,别人也不能替他出头不是?可是他却对岳飞狠下毒手,诏令杀死岳飞!亲手掐灭了这唯能彻底打败金人的希望!关于为什么岳飞可以打败金人是恢复失地的唯一希望,笔者会有两个专题论述,以澄清事实和真相,因为这个事实真相已经被无数泛泛而谈、不着要领、似是而非、甚至是颠倒黑白的说法所掩盖。

这个宋朝历史概述就说这么多,顺便说一句,那些把清明上河图汴梁风俗画当作北宋繁华证明的观点,别忘了北宋的畸形财富分配,一国养一城,而那些雕栏画栋正是昏君赵佶幽会伎女李师师的所在,而所有这些都已经在靖康之耻中毁于一旦,皇宫和艮岳堆积如山的财富被劫掠,高档酒楼中的美女楷同皇宫的女人成为金人的玩物。当你只看到那些繁华,忘记宋朝平民不得不反的悲苦、在野蛮人铁蹄下乱世人不如平世犬的垂死挣扎,而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时候,说不定悔恨的赵佶父子也会在五国城幽暗之处骂你不识好歹。

二,部分重大问题列示

第一个问题,金匮藏书,这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唯一依据,但是又没有人看到,赵普的画押不但不能增加可信度,而且减少其可信度。所以,这个东西是子虚乌有。谁说它有,谁负责举证。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的存在于情理不合,这种国柄皇位继承的最大国事,一个妇道人家如何能言而决?

第二个问题,烛影斧声,这个是赵匡胤突然死亡事件,依然是没有证据,受益人就是唯一在场人,更大的疑点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弟弟相继死亡,这些人如果在世,肯定比赵匡义的儿子大,根据赵匡义登基的理由,应该继承皇位,这比胡适更前进了一步,胡适说的历史学,而赵匡义直接就打扮起历史来。

第三个问题,军事政策,主要有强干弱支、兵将分离、文人领兵、文武牵制、皇帝指挥、武将无权、屯田养兵等等,总之一句话,在宋朝那个战乱频仍的局势下,宋朝皇帝就是自废武功,等同自杀,否则哪里会有外邦入侵、如同一些小孩子痛殴大人的怪现象?迂腐文人东拉西扯找原因,就是所不到点子上。宋朝之所以没有更快的灭亡,纯粹就是拼消耗,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积累的底垫以及老百姓的生命。就说皇帝指挥吧,那个宋高宗甚至一天给岳飞发出七八个御旨,他甚至根本不顾信使要走三四天才能送到,就在那里发神经一样一封接一封写、发,甚至还恐怕不知道他发神经,还把午夜子时这样的精确时间写上,以表明事情的紧迫。由此可见,十二道金牌就有可能,而不是秦桧伪造圣旨一个可能。

客观地说,宋朝的这些军事措施,是针对唐末和五代十国军人专权的措施,有一定效用。但是,凡事物极必反,你不能为了防止武人专权,把武人全都解职甚至杀死,而你自己还没有御敌的本事。有宋一代除了赵匡胤以外,基本上都不行,又不依靠武将,不是找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