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丈夫回来了6

“费钱。”小石头给姐姐甩了一个大大的白眼,“姐,你看咱家是有钱供我读书的模样吗?”

“呃。”缺钱——让阮柔意外又不那么意外的回答。

阮家在乡下其实不算穷,家中有五亩水田、一亩旱地,光是田地的产出就够一家子吃喝,还有阮父木工活的补贴,一家子过的比大部分村民都要好。

平常一旬也能吃上一回肉,可读书不同,那是经年累月的开销,足以拖垮一个家。

她愣了半天,方才道,“可读书能靠秀才,光宗耀祖。”

“那也得考得上啊。”小石头颇有自知之明,“我又没读书的天分,过两年就跟爹学木工,这可是门好手艺。”一副喜滋滋的模样。

起点不同,认知也不同。阮柔很想告诉他,读书其实远不止考取功名,读了书、长了见识,或许整个人生都会有所不同,但她到底什么都没说。

小孩子都懂的道理,她没理由不知道,若是以后有能力,供一个读书人也不算什么,若没有,说也白说。

阮父除去下地,依旧大半时间在后院的木工房里忙活,只听得刨木头的声音不断,遇到需要雕刻的部分,他也会拿到前院里趁着天光好细细雕琢。

乡下人家具一般能用上一辈子,打新家具的大多都是办喜事,或建房搬迁、或儿女婚嫁,刻的也大都是些喜字或者祥云之类的雕花,委实算不上精细,看下来她的嫁妆是其中手艺最好的,至少刻着一对大雁。

心念一动,阮柔问,“爹,你为什么不雕跟我嫁妆上一样的呢?”

“那多费功夫。”阮父笑着回应,手中的动作不停,“他们只出得起这个钱。”

阮柔再次愣住,她还以为是阮父手艺不够,可好像来到这个家中,她不懂的事情变多了。

不想读书的小石头,做活精简的阮父,以及看起来和善实则颇为能说会道的阮母,小人物也有着小人物的智慧。

阮父没留意她的出神,指着她手中正在绣的帕子,“就跟你做绣活一样,绣的再好,镇上铺子只给的起那个价,一个道理。”

镇上的绣坊基本供应本地,布料和花样够用就行,最重要的是便宜,只有顶好手艺的绣娘才有机会将东西卖往更外面的县城乃至州府。

阮柔的女红算不上好,这东西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她上次长时间拿绣针还是在娘家的时候。

入宫后她就彻底抛下了,即使需要拿针,也是象征性的戳两下,实际活还是下面宫女干。

所以,指望做绣活赚钱,在她这是别想了,倒是好看的花样子,她知道不少,也许可以去看看镇上绣坊收不收。

人但凡活着,衣食住行就没有不要钱的,就是皇椅上的皇帝也还有愁国库不够用的时候,阮柔当然也希望手头宽裕些。

她手中如今拢共十两银子,还是当初阮家给原主的陪嫁,除此之外身无分文。

阮家的条件也就在农家尚可,在过惯了好日子的阮柔眼里简直糟糕透顶,要改善自己和阮家的生活,钱财必不可少。且还得去找周青远的麻烦,可谓任重而道远。

离开周家后,阮柔定下了第二个小目标,那就是赚钱。

赚钱要么有本钱,要么有手艺。

阮柔盘点了一下自己和阮家,前者是肯定没有的,那就只能靠手艺了。

她自觉懂的不少,针织女红、诗词歌赋、笔墨纸画,不说样样精通,起码都会点儿,却都不适合拿来赚钱。

“唉”,重重叹了口气,阮柔无心再绣眼前的帕子。

阮父误以为她是累了,劝道:“别绣了,家里不缺这点,你要是没事,让小石头陪你玩会儿吧。”

让八岁的孩子陪自己玩,阮柔还没那份童趣,拒绝后,她道:“爹,我想去镇上看看。”

小溪村太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她总要知道外面什么朝代、什么年份。

阮父沉默片刻,本不想答应,可看着女儿满是清愁的小脸,忍不住同意。

“行,明天让你娘带你去,有什么喜欢的可以买点回来。”

等到傍晚,阮母从外面回来,得知消息也是一副欢快的模样。

“在家待闷了吧,娘明天带你出去逛逛。”阮母应的轻松,可回屋神情就变了。

“当家的,慧娘在家都半个月了吧。”

“可不是,我看真的闲坏了。”

“唉,你说也是,大嫂和弟妹家的孩子都要定亲的年纪,过来也不合适。”虽说都是自家人不嫌弃,可到底要避讳点。

“就去镇上逛逛吧,也没什么人认识,你把人看好了。”

“知道,我多带几个铜板。“

过了片刻,阮母突然道:“眼看快要半年了,你说是不是也可以先相看起来了?”到底还是着急的。

“再等等吧。”

“等不了了,我下午听麻子家说了一个不错的,八里坡的一个鳏夫,跟咱闺女一样都是二婚,没有孩子,条件也还不错。”

“再说吧。”阮父兴致怏怏,“孩子不着急,咱们也不要急,省得慧娘看见你嫌弃她呢。”

“儿女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哪里会嫌弃。”阮母不乐意了,“我就是心疼她。”

“也就这一时,她们也没空天天盯着。”

“她们可闲着呢,眼睛跟那猫头鹰似的。”阮母嘟囔,村里妇人她还不清楚,一个个天生长了张八卦的嘴,村里上下没有一个能不被说的,谁叫要发生了点事,保管兴奋的跟过年了一样。

她都逮着说女儿坏话好几回了,也就忍着没在家里说,不然女儿指不定多伤心,这年头,寡妇不容易啊。

埋怨的看了老头子一眼,阮母想了想,又觉得麻子家说的人选不是那么合适,主要是距离太远了,女儿被欺负都没人帮衬。

不能着急、不能着急,这么劝着自己,阮母总算冷静下来,女儿一辈子的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