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陈潇:还真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贾珩此刻手里拿着一根单筒望远镜,眺望着城头上的兵卒。

而城门楼上,同样顶着炮火硝烟指挥的遏必隆,也招呼着手下军卒,在城头上协守。

喊杀声一时间充斥了城头上下,似震动云霄。

大批军士扛着木质云梯,向着城头冲锋,从上方看去,宛如蚁附攻城。

此刻,一块块儿滚木礌石沿着云梯砸下,不少汉军军士发出一声声惨叫,旋即,从木质云梯之上,宛如下饺子般落下。

而另一边儿,熊岳城也发生类似的攻防之战,不过更多是炮声隆隆,并未见着大范围的蚁附攻城。

而此刻,遏必隆感受到下方的炮火,一时之间大为意外。

一场攻城战事自清晨至晌午,伴随着“铛铛”的鸣金之声,大批汉军如潮水一般退去。

而盖州城虽然残破不堪,但仍是岿然不动。

军帐之中,贾珩与一众将校商量破敌之策。

韦彻面带惭色,垂下头颅,抱拳说道:“卫国公,卑职指挥不力,还请卫国公降罪。”

江南水师的几十门炮铳,向着城头轰射,仍没有进展,不怪韦彻觉得惭愧。

当然,毕竟面对的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女真。

贾珩道:“今日攻城,不过先行试探,不必为一时进兵不利而过于沮丧。”

而后,看向其他的将校,说道:“红夷大炮持续轰炸,先削一削盖州城的气势,不急于攻城。”

不论是粮秣军需,还是辎重,汉军通过船只运输,并无粮草不继之事发生。

待宽慰了众将一番,各自下去用着午饭。

军帐之中,一时间只剩下陈潇与顾若清,两人看向那蟒服少年,如顾若清,目中已现出担忧之色。

陈潇行至近前,柔声说道:“你想要以盖州城,吸引女真的兵力?”

贾珩摇了摇头,说道:“单独凭这几万兵马,一时也破不了城,不过是静观其变罢了,潇潇,朝鲜那边儿怎么样?”

陈潇摇了摇头,说道:“这会儿没有情报传来,想来应是僵持不下。”

贾珩目光落在舆图之上,似穿透重重烟云,推演着女真的动向,说道:“女真方面两路作战,比我们焦虑。”

汉廷介入战事的时机其实刚刚好,如果王京未破,那阿济格与鳌拜等人定然草草打道回府,那单靠一支水师,也难以达到攻克盛京的目的。

朝鲜先打碎,后收纳囊中的战略,也就无从可施。

顾若清看向那拧眉思索的少年,目光闪了闪,心神莫名。

……

……

朝鲜,王京

正如贾珩所想,英亲王阿济格同样焦头烂额,正拿着一份军报。

这几天,虽然鳌拜在江原道打败朝鲜各道府的勤王联军,但如今的朝鲜,也几乎乱成了一锅粥。

京畿道下方的地方郡县上,就有不少乡民义勇,开始组织起来,抵抗女真的八旗精锐兵丁。

这让阿济格一度设想的要将“清朝一体化”几乎成空。

或者说,以阿济格的心性和手腕,根本就不如岳讬、多铎等人灵活。

“王爷,盛京派了天使,说有旨意和书信。”

就在这时,一个身形健硕的侍卫进入殿中,拱手道。

阿济格道:“快去将人请进来。”

而不大一会儿,就见两个马弁,引着一个面白无须的内监进入厅堂。

“英亲王,这是摄政王的书信。”

阿济格迫不及待说道:“快拿过来让本王看看。”

那内监也不敢怠慢,将圣旨与书信递送过来,面上见着一丝欣喜之意。

阿济格接过圣旨,倏然展开,阅览而毕。

圣旨之上的文字,自然是表彰阿济格与鳌拜两人拿下朝鲜的国都王京,并给鳌拜加少保的官衔,而阿济格则是重复多罗郡王,算是与倭国的罪过,给予功过相抵。

之后就是多尔衮的书信,其上提及汉廷已经自海上出兵,攻打盖州,让阿济格尽快扫平朝鲜。

倒是没有提及分派兵丁,回师驰援的要求。

阿济格将手里书信放下,说道:“汉廷出兵了。”

下方的汉将祖泽润,面色谨肃,拱手禀告道:“王爷,如果汉廷大举来攻,我国内兵力不足,难以与其相抗。”

阿济格思量了下,吩咐说道:“明天就举行册封国君大典,而后降下诏书,让朝鲜诸道、府归顺,我大清只留少量兵丁驻扎朝鲜。”

这段时间,阿济格已经让前朝鲜议政桂嗣哲,拉起了一个草台班子,用筹建新的朝鲜王朝。

这有些类似于北宋末年,靖康耻之后,在女真人扶持之下,张邦昌成立的大楚政权。

而阿济格口中所谓的大清撤军,自然也是一种幌子,后续更多从幕后操控朝鲜国君和政局,通过一系列政策完成同化。

这就是范宪斗提出的平朝、纳朝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