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治理益州 浅议南蛮

成都城万人空巷,几乎人人都站到街道两旁想要一睹这位贤明赫赫的秦侯的风采。

在一统了西方后,刘备军无论在精神还是士气上,都达到了颠峰。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刘备面带微笑的和街道两旁的百姓摆手示意。

过了一个时辰,刘备等人终于到了府衙。

两人快步上前迎接,一人一身儒衫,额突头尖,鼻僵齿露。身短不满五尺,一人一身白衣,相貌普通,身上有一股出尘之气,双眼不时射过几道光华。这两人正是张松和法正。

罗灵风指着两人介绍道:“此二人正是张松,张永年和法正,法孝直。”

刘备急忙上前,欢声道:“备今日能站在此地,两位先生功不可莫。请受备一拜。”说着,就恭敬的鞠了一礼。

张松和法正没有想到刘备会突然行此大礼,一时愣在了那里,不知所措。就连法正也吓了一跳,赶忙扶住刘备,恭敬的说:“使君仁德,天下盛传。使君入西川已是天命所归。吾等所做,只是顺应天命,为西川百姓谋福而已。”

这时,一群人走了上来,纷纷向刘备行礼。

张松是个老好人,不厌其烦的一一介绍,分别是汝南平舆人许靖,许文休;广汉绵竹人泰宓,泰子敕;犍为南安人费诗,费公举;巴西阆中人周群,周仲直;巴西西充国人谯周,谯允南等等。

刘备与众人一起走入议事厅,升堂议事。所有官员皆拜与堂下。刘备拿起桌上的名单一一点名安抚。大小官员共六十余人,并皆擢用,并不裁减任何一人。或多或少,众人都有一些封赏。

这时,刘备的目光被案桌上的四封奏本所吸引,不由拿起一看,正是刘巴、王累、李恢、郑度四人的辞官奏本。

堂下一部分人正紧张的望着刘备,生怕万一惹怒了他,从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不料,刘备将奏本一扔并不在意,将事物有条不紊的处理好后。便带上罗灵风与法正一一上门相请。

四人见刘备心诚,全都愿意出山相助。

次日,刘备就任命刘璋为振威将军,前往长安候命。

随着西川的平定大小一切事物也随之而来,将罗灵风等人累的半死。

罗灵风第一件要干的事情就是修路,将雍州和益州以一条平坦的道路连接起来。

罗灵风深知益州有着天下最富饶的土地,与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但却有着一个极不利于人才成长和文化发展的致命因素,那就是对外联系的问题。益州北面横亘着秦岭、大巴山;其东面是湘鄂山区;南面则有广阔而高低起伏的云贵高原。是个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地。

就连后世的李白也留下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益州之险的千古名言。

益州与外界的联系,无外乎通过两条途径。一种即为汉中与关中的通道;另一种则为顺长江而下与荆州的联系。本来随着刘焉父子的相继到来,南阳、三辅地区流入益州也有数万家之众。然而在刘璋继位之后,由于和张鲁结仇,汉中的通道就此关闭;而另一条则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从益州盆地,到江汉平原,两地海拨相差要有四百多丈。海拨相差大,就意味着长江的水流落差很大,如果从下游的荆州要向上游的益州前进,对当时那还不很发达,全靠人力的航运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史书上也记载:“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当时人们就把从荆州到益州,这种逆水向上视为畏途。这样从客观上,阻断了不少人才由荆州向益州谋求发展的道路。

益州的文化水平在东汉十三州中是最低的。

虽然自古以来,益州中也出现过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俊才,而三国时期不乏如法正、黄权、张松这样的天下奇才,但和豫州、荆州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才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明显还是处于大大的下风。(不能算雍州。雍州已经被董卓、李傕和郭汜糟蹋的一塌糊涂,人才早就跑光了。)

益州当地的风气也很不好,养成了许多当地人士在品行上的不检点。如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李严的“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立求名,无忧国之事”;彭羕的“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

不是小心眼,就是骄傲自大,傲慢无礼。

还好现在掌管益州事物的是罗灵风。罗灵风对人才的看法是‘为才是举’。自求他是能人,对于个别是坏习惯、坏毛病,通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那么讲究,只要不犯大错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