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 三足鼎立 第十九章 锋指西川

三国王者 天豪 1613 字 2022-09-20

第十九章 锋指西川

听了诸葛亮的提议,孙灿陷入了沉思中去,荀彧的攻取司州和诸葛亮的谋取西川都有异曲同工的妙用。

荀彧眼光独到,善于战略远见,他早就看出司州将来必然是曹刘联军的战略要地,因此,他觉得先夺取司州,以此来减少曹刘联军的危害,并壮大自己的实力,才是当前必须之事。

而诸葛亮一点也不逊『色』于荀彧,战略方针,战术布局也是他的强项。 他觉得曹『操』的能力以及实力过于强大,必须压制他的发展。

他知道一但曹『操』夺取了西川,那么曹『操』就等于占据了大汉西方的半壁江山,不但拥有富饶的关中;堪称天府的汉中、成都;以及出产军事战马的凉州,最最重要的是如果让曹『操』得到了西蜀要地,将来孙灿军在和曹『操』交锋的时候所面对的困难兴许会是现在的十倍、甚至百倍。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的确有这么一会事情。

皆因,关中地形奇特,之所以被称为关中,是因为关中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而它正好位于居四关之内,故称为关中。

潼关为四关之首,本名函谷关,东汉后才改名为潼关。

为战国时秦人所建,北临黄河,甫靠大山,东西百余里,开路于断裂的山石缝中,所谓“车不容方轨,马不得并骑”,正是对潼关之险最好的形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过,莫过于此。 战国时期,六国屡屡合纵西向攻秦,兵力有时高达百万,但亦只落得屡屡饮恨于函谷关,落得尸骨遍野的凄惨下场。 潼关之险。

潼关之坚,由此可见。

武关也是历史悠久的雄关要塞,远在春秋时即已建置,名“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春秋秦国为防备他国来攻建置这个关口,一直到秦朝、前汉时期,武关一直都是京都长安南部雄关要塞。 关城建筑在狭谷间一块高地上,北依少习山。

南临武关河,依山傍水,雄伟险绝。 虽不及潼关之险要,但雄伟一点也不逊『色』与潼关。

萧关是西北边地著名关隘,它与长城的战略地位密切相关。 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大散关也称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 层峦叠嶂。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从这里经过,不过,这两个关隘与孙灿的领地无关。 可以忽略不说。

进入关中总得来说由东至北只有两条路线:

第一、从由司州通过潼关进入关中。 这条路线最简单,但面对地将的“一夫当关,万夫莫过”的潼关。 要下潼关,如若强攻。

非二十倍于敌不可,守将昏庸还能取巧,但守将若是智勇将才,取之,必难如登天。

第二、是从宛城过武关,再由蓝田达关中三秦之地,从此地过面对的困难如同潼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