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页

赵知县摇了摇头:“并非如此,流民少了并非我治理之功,他们都带南贞郡去了,我这学着那几位大人们设立的工坊,前些日子才粗略弄了起来,险些不够人手,还从其他县府那边要了一些流民过来安置。”

这年头消息也没有那么流畅,那些人带走的流民只是沿路上的县府里头知道,再远一些的自然是不知道这事,流民还在当地之中闲着时不时搞事来个起义。

各地方可都头疼死了,赵知县建好工坊和其他县府表示要人之后,一个个是敲锣打鼓把这些流民们给安置过来。

这事原晏也知道,毕竟那些官员们四处要粮这事,惹来了无数投诉的文书飞往京都城,也给原晏他们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但京都城的朝廷和地方本就是一种博弈类的关系,这一批被安排到南贞郡的官员们在京都城官员心中还是属于自己人的范畴,就只给那些当地官员们一点安抚和夸赞意味的文书做回应。

也就是只有精神上的意思意思,要实质的补偿是没有的。

那不久之后京都城就地龙翻身了,京都城里的物资当然是要先紧着自己用啊!

除此之外兵部那边也收到西都府那边传来讯息,驻守营地以为有大军压境的事情实在太过好笑,可谓是在三省六部之中广为流传,所以这南贞郡官员一路带着流民而去的事情,在京都城官员里头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故事。

但现在亲眼见着了这事情带来的影响,原晏总算是把这事和笑话区分了开来。

当初他也是希望把南贞郡那块土地还给大贞国的一方,在不知道南贞郡那边粮食和棉布匹威力的时候,以他们这些封建王朝的文人见识,那地方带来的麻烦其实是比收益更大的。

当然现在知道了那边粮食和棉花的重要性——冬季里津东码头的海船再跑了一波回来,无数棉花让京都城内外的平民百姓都一户一被顺利过了冬季。朝中的官员们自然也是歌颂着陛下英明,非常有真知灼见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