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宽啊……”张永军以前一直叫邱经纪来着,“你这样想才是对的,我们这些人……”

张永军含糊道,“……才不对。”

官媒和运用官媒的人,都不对。

邱继宽一直不肯抬头,元初一轻拍她的脊背,因为她拿康城影后归国,华抗美juzhang公开对她大加赞扬,邱继宽从那时候起,一直对官媒滤镜深厚。

她把所有的官媒,等同了官方。

“宽姐,你要明白,各地方报社,哪怕纸媒时代,也有各自的广告商,更有各自的立场。”元初一苦笑:“没有网络的时候,每家报社的招商部,在每年315前夕,是签约拿单的最佳时期。明白吗?”

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很多报道,调查记者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收集资料写好文章,争取到上级领导的一句“同意发表”。

可很多时候,流程哪怕已经走到印刷阶段,招商部可以一句话,报道毫无预兆被撤销。

报社,也要赚钱。哪怕它本来并不是盈利机构,且报社社长,一般会兼当地的宣传bu副bu长,为的就是控制。

可谁能阻挡集体的利益呢?

后来,调查记者越来越少。

很多事情,作为社会顽疾,顶多换换形式,内里的东西从来换汤不换药。

“往好里想宽姐,我受到的官媒肯定还是不同的。”元初一知道宽姐真正打击是什么。

在宽姐眼里,可着整个华夏,她必须独一无二。

“华局长肯定不是那些资本能撬动敢肖想的,华新社的报道,也不是花钱就有。”元初一能怎么办,只好这么给自己贴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