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页

苏木抽了一口冷气,这个太康野心还真是不小啊!

接下来两日,在高额而稳当的利润刺激下,发展银行的盐票销售依旧热度不减,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

一万两;第二日,三万两;第三天疲一些,只卖出去两百六十张。

但到了第四天,却来了一个爆发似的增长,竟一口气卖出去六百张盐票,六万两现银足足用了三辆马车才解送去了盐司银库。

看这个趋势,盐票一物已经彻底被沧州人所认同了。

苏木这几日没事就出入茶馆酒楼调查市场行情,得到的消息令人振奋。当初他跟吴老先生商量定下一百两一张的面额,为的就是防止挤兑。但这么高的入门门槛还是挡不住市民们发财的热情。一百两银子对普通人家来说确实有些困难,但古人都是大家族,一个家族拿一百两银子出来还是可能的。

基本上,一姓人家将手头的闲钱都掏出来买票换盐,然后卖出去换取利润。卖盐得钱之后,在族长的主持下,按照各家所出股本的多寡分配。

到现在,几乎整个沧州的中下层阶级都被裹入了这场财富风暴中。与此同时,一个接一个荒诞不经的发财故事也在沧州城中流传开来。肖秀才就不说了,他是第一个发现盐票漏洞之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理应大发一笔。至于比肖秀才更玄乎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某人拿出一百两银子,一口气干了三天,就将手头的资产翻了一辈;某个老太太将自己的棺材都卖了,又泼出去老脸不要,四下问亲戚借钱,最后筹得一千两银子,只三天时间就从一个穷老太婆变成富翁,欢度晚年,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老太婆这个例子在先,沧州城中一夜之间突然有了钱荒的迹象,要借钱,却不是那么容易了。道理很简单,我若是有钱,自去买盐票发财,谁肯犯傻借你?

至于高利贷,更是不好借,真算起来,高利贷那点利,还真比不上买盐。

不过,这事叫太康公主看到了商机,沧州发展银行有发展出一项新的业务:贷款。

利息嘛,比起高利贷却要温柔许多,每月三成利。也就是说,你借一百两银子,一个月之内归还,得还一百一十两银子。

当然,得用房产、店铺和土地作为抵押。

这个贷款项目一出,苦于没有现金的普通百姓自然是趋之若鹜。到第七天的时候,发展银行一口气竟放出去二十万两银子的贷款。

相比起包销盐票的那点提成,这才是真正属于正德皇帝、太康公主和苏木的利润。

光这一笔,太康公主算了一下,一个月就能为银行带来六万两的收入。三个大股东一人就有一万多两银子的入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