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原来,吴俊、侯学超,还有程殊墨,虽然住同一个大院,可他们父母工作太忙了,一直疏于管教。

大运动开始后,仨人不好好学习,常常逃课溜街,和小混混争地盘。

后来,高中彻底停课,他们也报名去大西北,想加入建设兵团,成为光荣的农垦战士。

谁知出发前,他们被人举报打架,失去了当兵机会,只能来老树湾插队。

他们来了也不安生,和隔壁大队三天一打、两天一闹,没多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二流子。

说起建设兵团,女知青们又羡慕,又惋惜。

不是她们妄自菲薄,虽然“插队知青”,和“兵团知青”都是知青,但是两者之间真的有壁。

兵团知青,纳入建设兵团统一管理,穿统一的军队制服,冬天发有棉帽、棉袄,军大衣、军皮鞋,每个月甚至还有几块钱工资。

插队知青,去的大多是穷乡僻壤,穿的用的都是自备。跟着老乡一起劳动,挣工分、分口粮。补助的钱和票,相比少了一大截,分到知青手里的,更是微乎其微。

典型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但凡家里成分好的、有点关系的,都想送孩子去兵团当农垦战士,没准还能提干,像程殊墨这样“自毁前途”的,确实少见。

有人好奇:“听说程知青的父亲,是一名翻译?也没什么特别的嘛。”

朱红霜轻笑:“人家父亲,外语学院毕业,会说四国语言,十几年前,就翻译过苏联专家的资料。你们猜猜,什么样的机关,需要高级对外译员?”

“难道是……外交部啊!”女知青们倒抽一口气。